母婴学堂
别让孩子输在娘胎里

 

  著有《思想的秘密语言》一书的David Cohen曾经讲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先天与后天能力的一个关键区分就在于:凡是生而具有的都属于先天的。但是,如果胎儿在子宫里就可以学习的话,进行这样的区分就要困难得多了。”在近几十年疯狂的早教热中,胎教成了急先锋。有人甚至声称:胎教出来的孩子,从一出生就与众不同。他们不是焦躁地大声啼哭,而是非常放松地睁大眼睛。他们更警觉、更好奇。他们走路后学什么都快,到了学校功课也优异。他们是新婴儿,造就的是一代新人类。

  对胎教的这种神奇效应,我们也许可以存疑。但是,出生前不当环境的恶劣影响,则是有详细的统计资料支持的。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有五分之一的孩子因为出生前后的环境而在学习、行为和感情上有问题。1989年的一项经典研究揭示,维生素B的缺乏会导致婴儿的脑部和脊髓的畸形。当然,抽烟、酗酒、吸毒,等等恶习,都会对婴儿的健康带来本质性的影响。这并不是说那些没有恶习的父母可以放松警戒。比如营养的好坏,对孩子的健康和智力就有关键性的影响。

  历史学家曾经通过欧洲的征兵记录的研究揭示出,十八世纪末领导工业革命的英国经济发展水平甚高,营养良好,其男性平均身高在1米72左右。经济落后的法国,因为营养水平差,男性则仅1米62,到了十八世纪仍然在1米7以下。这说明孩子早期的营养水平对其发育的关键性影响。智力当然不像身高那样显而易见,但一些极端例证足以为我们提供必要的线索。

  二战期间德国对荷兰的封锁,导致了那里长达七个月的饥荒,上万人饿死。医院的记录表明,怀孕头三个月处于饥饿状态的妇女,其胎儿畸形率最高。那些怀孕后三个月挨饿的妇女,婴儿的体重和脑围则大幅度降低。最近对拉美、非洲和美国的一系列研究也表明,营养不良的孩子的智商和学习成绩明显要低。过去的研究在解释大脑发育时通常以营养为唯一的解释因素。更新的研究则指出营养之外的环境因素同样重要。一些两三岁的孩子大脑发育慢并非仅仅是营养不良,其生存环境中缺乏刺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孩子的生命并不是从出生时开始。一位发展生物学家指出:“人在受精和出生之间的阶段是胚胎。胚胎是个惊人的概念。形成胚胎是人所能作的最难的事情……人和机器最大的一个不同是:机器在没有造好之前并不需要运转。但是,包括人在内的每个动物在自己被‘造好’之前就不得不‘运转’。”这种运转,受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许多两栖动物有短暂的幼虫期以适应水生环境。青蛙生下来多为蝌蚪,渐渐长出四肢、脱掉尾巴而变成为幼蛙。但是,一些青蛙在缺水的环境中则跳过了这段蝌蚪期,居然能直接生出幼蛙来。这说明生物个体适应的过程中,环境的因素有多么重要。人也是如此。出生前的许多因素,可能决定孩子的一生。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要问:既然如此,难道孩子的教育不也是在出生前就应该开始吗?理论上似乎是应该如此。但问题是,还没有出生的孩子能学什么?我们又能教什么?

  我们知道:出生前后连接脑神经细胞的突触组织经历了一个突增期。我们所拥有的大部分脑细胞都是在受孕后前三个月生成的。其中大约一半的脑细胞在出生前就退化掉。这些对智力的发育意味着什么?这大概是早教领域最令人兴奋的前沿之一。

  1970年代末期,医学家们借助超声波、光纤摄像机等精密仪器,大大增长了对胎儿的知识。胎儿在三个月时就会动,到了十四周时,则展示了一个新生儿所能做的大部分动作:打嗝、吮咂姆指、翻身、对声音的惊异反应,等等。研究者又进一步把胎儿的状态分为四种:安眠、动眠、安觉、动觉。到了二十四周时,胎儿很少持续静止五分钟以上。到三十二周以后,胎儿则可以持续安睡到半个小时。到六个月时,胎儿就有了听觉。另有研究揭示胎儿在四个月时就对声音有了反应。甚至Peter Hepper领导的研究小组探测出胎儿在十二周时就有了听觉!

  应该说,听觉也许是人类智能中发育最早的器官。难怪中世纪西班牙思想家Moses Ibn Ezra把听觉的出现看成是“思想之门”,伏尔泰则把听觉称为“通向心灵之路”。

  现代心理学家Anthony De Casper则进一步揭示:婴儿出生时已经能够分辨母亲和陌生人的声音,并喜欢母亲的声音。不仅如此,他复制了通过羊水而传送的母亲的声音,发现胎儿对这种声音比通过空气传来的母亲的声音则更有偏好。另外,婴儿喜欢听母亲说母语而不是外语,喜欢母亲心跳的声音超过父亲的声音。这些都说明胎儿出生前已经有了“人生经验”。De Casper还证明,胎儿不仅能听,而且在学。他和他的研究小组让十六位孕妇在生产最后一个半月每天给胎儿进行两次阅读,读物是苏斯博士(Dr.Seuss)的《帽子里的猫》。结果出生后的测试显示,这些孩子对妈妈胎教时的阅读有明显的偏好。

  2004年一个日本研究小组发表的对黑猩猩的研究揭示,黑猩猩的胎儿有建立子宫外的音调和振动音频刺激之间的联系。在胎儿期间受到震动音频刺激的黑猩猩,到出生后33到58天之时,对同样的声音刺激具有和没有在胎儿期间接受过同样刺激的黑猩猩明显不同的反应。他们的结论是,黑猩猩在胎儿期间就可以通过声音学习,并且这种学习的成果可以在记忆中至少保持两个月之久。

  美国的一项研究则着眼于孕妇和母亲的饮食。孕妇和母亲被分为三组:第一组在怀孕最后三个月每周饮用胡萝卜汁四次,持续三周,在孩子出生后头两个月的哺乳期则喝水;第二组则在怀孕最后三个月饮水,在头两个月的哺乳期以同样的频度饮用胡萝卜汁;第三组则自始至终饮水。结果发现,在断奶阶段,在这三组不同喂养法中长大的孩子,对带有胡萝卜风味的谷物食品有明显不同的偏好。第一组孩子最喜欢,第二组也不拒绝,第三组则频作反感之色。科学家们推想,这可能是因为母亲的饮食通过羊水而传给了胎儿。

  不同文化中在饮食上“先天”的偏好,恐怕是在“胎教”中随着母亲的习性而形成。这也意味着怀孕和哺乳期间是塑造孩子一生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大好时机。另一项研究显示,孕妇哪怕是“适量”地饮酒,对孩子的智商都有明显影响。每日饮两杯酒的孕妇,会导致孩子在七岁时智商下降七分。而父母教育程度低、家里孩子过多,则会加剧这种智商的下降。

 

  大多数负责的母亲,都会注意饮食营养,戒除甚至干脆就没有抽烟喝酒之类的恶习。对她们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对付生活中的压力。当人必须面对极大的压力时,就可以牺牲身体中其他的功能。这是生物进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在非洲大平原上的斑马,一旦看见自己的捕食者,肾上腺就分泌出压力荷尔蒙,心跳立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呼吸急促。这些反应使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逃离。与此同时,这些荷尔蒙迅速关闭其体内暂时不需要的功能:消化、生长、精子生产、树突分叉、免疫功能,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体内所有的能量来逃避眼前的危险。不过,当危险过去后,这些暂时关闭的关键性功能有马上恢复。逃生时的压力就巨大的,也是短暂的。不会影响其身体的基本功能。但是,如果长期处于高压之下,那就另当别论了。

  身体为对付压力,必须牺牲其他功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Robert Sapolsky发现,长期的压力会刺激压力荷尔蒙高度活跃,使部分脑细胞失去其树突,甚至最终死亡。这最终将导致记忆力衰减、思维不清、创造力缺乏等症状。对于孕妇而言,这些压力荷尔蒙会减少对子宫的供血。在极端的情况下,子宫的供氧和养分会减少60%,并使胎儿心跳加快。

  法国的一项对老鼠的研究也揭示出,怀孕的老鼠在生产的前一周如果承受过大的压力,其孩子一生的记忆力都会有影响。因为这种压力会阻碍孩子脑子中负责记忆的海马脑体(hippocampus)中神经组织的增长。2005年美国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母体长期承受压力,会导致一系列压力荷尔蒙的过度活动,导致早产、婴儿体重不足、成长缓慢、情绪不稳定等等问题。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对人的研究则揭示出,母亲在怀孕期间承受过大压力,会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可能性。因为胎儿在24到28周期间对母亲的压力特别敏感。类似的研究文献还有许多,指向的都是一个事实:胎儿期的经验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孕期大学”的创建人F. Rene Van de Carr在加州当了三十多年的妇产科医生。他通过临床观察得出结论:胎儿在出生前就有作出选择的能力。比如,对父亲的手抚摸母亲的大肚子和妇产科医生的手的抚摸,胎儿的反应非常不同。在后一种情况下,胎儿甚至可以停止反应、愣住了。这一切在超声波中看得清清楚楚。这些实践使他成为胎教的身体力行者。他与心理医生Marc Lehrer合出了《孕期课堂》一书。目前已经有三千多位母亲上他的课。他鼓励学员通过对孕妇的腹部进行抚摸或按摩的方式和胎儿沟通。特别是当胎儿踢踹时,大人轻轻按摩腹部,并不停地和胎儿讲话:“爸爸在这儿”,“妈妈在这儿”……久而久之,胎儿就学会了和父母沟通。

  世界著名的伊斯曼音乐学院的教授Donald Shetler,曾经负责本校的“天才教育课程”,旨在发现有音乐天赋孩子。他退休后受到铃木教学法的创始人铃木镇一的激励,自己开始了胎教研究。他让三十位音乐学生在自己怀孕五个月时开始给胎儿每天放两次音乐,每次不超过五分钟。早晨的音乐是激励性的,包括亨德尔的《王家烟火音乐》和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晚上是安宁性的音乐,如巴赫、维瓦尔第等一些巴洛克音乐或者亨德尔的音乐,不过都要以心跳每分钟六十的频率演奏。他对这组孕妇和不进行胎教的比较组的孕妇每六周见一次,并进行了长期追踪。结果发现,受了音乐胎教的孩子,说话要早三到六个月,上学后智力提高也快,经常跳级。

  当然,这些孩子的音乐才能更加突出,对音乐的记忆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一位二十一个月的女孩居然能准确无误地哼出一首流行曲。这些孩子也特别喜欢练琴,几乎不用大人督促。耶鲁医学院和儿童研究中心的临床心理教授Kyle D. Pruett也提到,一对夫妇,丈夫是大提琴家,妻子虽然喜欢丈夫拉琴,却完全不懂音乐。怀孕时央求丈夫给胎儿演奏,结果丈夫不仅照办,而且把耳机放在妻子的肚子上,把琴声传过去。孩子四个月时再开演奏会,发现孩子明显对胎教时的音乐有积极的反应。

  不过。上述这些方法,还处于零星的经验阶段。一些专家警告,进行胎教时千万不要过分,宁愿偏保守些。比如F. Rene Van de Carr虽然对自己的方法深信不疑,他也推荐胎教课程一天不宜超过两次,每次不要超过五到十分钟。另有专家指出,高分贝的音响对孩子有不良的刺激,放音乐时要特别当心。

 

  应该说,胎教是早教中最神秘、最有争议的部分。俗话说“人心隔肚皮”,跟胎儿就更是这种关系了,即使是运用最先进的技术,也难以系统观察胎教的直接影响。有些直观的经验,也大有可置疑之处。比如,有人指出,那些父母隔着肚皮和胎儿说话、给胎儿讲故事的,最终养育的孩子都比较聪明。这大概也确实是事实。但是其原因就可能复杂多了。

   喜欢在孩子出生前就满心欢喜地和孩子进行隔肚皮对话的父母,一般都是更有爱心、更负责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聪明,究竟是因为胎教,还是因为他们在孩子出生后始终如一地对之悉心养育?目前实在没有数据能够分析清楚。不过,在知识有限的条件下,有一点还是清楚的:最佳的战略,是模仿那些负责的、充满爱心的父母的行为。

 

  回想我的孩子出生前的经历,我们采取的是保守、安全的胎教原则。比如,在怀孕前,夫妻两人都进行了体检,同时非常留心饮食营养和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了双方都非常健康、并且长期没有服用任何药物的时机怀孕。在计划怀孕前,医生就给妻子开了孕期维生素,其含量和一般维生素有很大不同,针对的是孕期的特别营养需求。我们俩人全无酗酒、吸烟等恶习。同时,她在怀孕期间甚至避免离微波炉过近,对有害环境的防范可谓无微不至。另外,她也作了些不太符合中国传统的活动,那就是锻炼身体。她虽然怀孕前体重才九十斤,但坚持锻炼,怀孕后仍然没有放弃力量练习。

  我至今还记得她挺个大肚子到健身房举哑铃的“奇观”。到了后期,她的运动集中于走路和游泳。从我们家到游泳池本有十几分钟的路。她到怀孕后期行动缓慢,走过去单程就四十分钟。游完了回来,又要走四十多分钟。把走路的时间加起来,运动时间要两个小时左右。这样坚持到生产前的一周。西方的医生一般鼓励孕妇锻炼:最好是在怀孕前养成锻炼的习惯,不要怀孕时才突然开始锻炼、让身体承受两方面的挑战。锻炼时,当然要回避极限式的强度和运动量,身体过热对胎儿是危险的,同时要避免冲击性强的运动。但是,力量练习一般还是非常健康的。因为孕妇需要加强肌肉力量承受胎儿的重量。游泳几乎是对孕妇最好的运动。妻子基本是照着这套原则作的。结果是,她怀孕期间身体十分健康。

  我们俩人当时都在读博士,最大的挑战恐怕就是读书太紧张。不过,我们把怀孕时间选择在博士期间最放松的阶段。妻子那时已经通过的博士资格考试,进入做论文阶段,进度可以自己控制,因而就抱有“无所谓”的心态:论文有精力就做,无精力就停,自己的专业变成了养孩子。我则承担起包括做饭在内的家务,保证她百分之百地没有任何压力,心情放松愉快。当时我们的原则是:“造人”可不是个闹着玩儿的事。为此,我们决心从生命中拿出几年来,完全投入在“造人”之中。如果这几年自己还能做点其他事情,那就是白捡来的。如果养孩子使我们什么都干不了,那也正是计划之中的事情,不会为此而懊恼。以这样的心态迎接孩子,才能保障心理健康,也对得起她。

  本书的读者,大概都是教育比较高、责任心比较重的父母,否则对书中讨论的脑神经形成、运作的种种原理根本就看不进去。这些读者,大概生活习惯比较健康,对早教比较投入。他们最可能有的问题是事业心太强,压力太大。特别是在当今白领阶层激烈的竞争中,大家疲于奔命。这种状态不适合养孩子。如果想怀孕,就要想一想非洲大平原上的斑马:在高度紧张之中逃离狮子老虎的捕捉,身体的其他机能因此关闭。

  当然,如今年轻人的事业竞争不会紧张到虎口之下的斑马的程度,但他们的紧张状态持续的时间则长得多,可能导致身体其他功能的减弱。所以,你必须把事业、功名看得淡如水,再想生孩子的问题。从怀孕(甚至准备怀孕)的第一天起,就必须给胎儿准备一个良好的生理、感情和心理环境。想想看,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你把自己搞的过度紧张、情绪不稳,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心理、生理的健康和智商。这等于在教育上背上了高利贷。以后你必须承担教育一个不够聪明、心理不稳定的孩子。那时你要多花不知道多少倍的时间。聪明的办法,是在怀孕期间放松一下事业的竞争。这既是教育投资,也是你自己事业上的投资。日后孩子生下来智商高、能力强、心理稳定,万事不用你操心。你会省出多得多的时间去干事业。当然,我们作为过来人最想说的话还是:比起孩子来,人生其他的事情实在都是无足轻重。

  关于胎教,我们将信将疑。妻子确实每天听很多古典音乐。这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她自己喜欢,听了以后心情更好。女儿出生后,我们也一直用古典音乐哄她入睡,效果很灵。令我有些意外的是,我特地买了些《婴儿莫扎特》、《催眠古典音乐》等等,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一生下来要听的就是原版的“大作品”,比如巴赫的一整套钢琴曲。特别是帕瓦罗蒂和童声合唱团合作的《神圣之夜》,是催眠最有效的作品集了。

  孩子出生后,智能等方面确实发展快一些。比如她七个月开始说出单词。这比大多数孩子快了几个月。但是,究竟是否是胎教的作用?我们不得而知。她妈妈就是七个月开始说话,并没有胎教。这更像是遗传。不过,我个人对音乐与语言能力的关系还是非常相信的。我的一位朋友叫叶小钢,是位有成就的作曲家,现在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副院长。当年我们两个人一起学英语,他开始时程度不如我,但几天就大大超出,乃至经常笑话我笨。当然这也可能是他本来就比我聪明。但是,从我在一个班上的近距离观察看,他对语言的模仿、重复能力,对音调的把握,似乎确实和他的乐感有关。

 

  我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大概是孩子出生前的沟通不足。虽然有时也隔着肚皮和孩子说说话,但没有形成习惯。如今的许多研究表明,孩子确实能听见父母的话。新生儿对母亲声音的偏好,恐怕还是因为在胎里已经听了许多,有亲切感和安全感。

  我这个当父亲的,如果不想出生后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到处找妈而不要爸的话,还是要早点和孩子交朋友,让她在肚子里时就熟悉父亲的声音。总之,对于胎教,还是宁信其有,只是注意操持时不要过分即可。

上一篇:[产妇羊水栓塞全身血液流了80%,医生10分钟救活]  下一篇:[4成儿童偷吃过药,你家药品藏好了吗?]  
友情链接:
厦门装修网| 厦门妇幼|

您是第1000位来访者 厦门月乐邦国际母婴护理月子中心月子会所 地址:中国 福建  厦门思明区筼筜路27号 闽ICP备14006918号-1     

上海月子中心